血小板减少症(thrbmbocytopenia)是血小板数里:减少而引起的以皮肤、黏膜广泛出现瘀点、瘀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多种,常见的是:
- 生物性因素,如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细小病毒、疱疹病毒等)、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原虫(利什曼原虫、巴贝斯虫等)、真菌(白色念珠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 药物性因素,如一些抗生素、抗微生物药及抗炎药等。
这些生物和药物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多与免疫有关。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IMT)是小动物尤其是犬,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全身性红斑狼疮等,在这些疾病的过程中,产生抗血小板抗体,除可缩短血小板寿命外,还可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损伤,不但使血小板数量减少,而且血小板功能也降低。一些遗传性疾病,如猫Chediak-Higashi综合征,犬、猫的血官性假血友病(vonWillebrand’s disease,VWD)等,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症状
自发性出血和轻微外伤后出血时间延长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皮肤黏膜还出现瘀点、瘀斑,有的腹部、腹内侧、四肢等皮下出血,常伴有鼻和齿龈出血、便血、尿血。有严重贫血的病例,出现黏膜苍白。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有的血涂片上可见大型血小板和血小板颗粒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可异常,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
骨髓巨核细胞大多增加或正常,但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幼稚型巨核细胞数增加,胞体大小不以小型多见,血小板因子3(PF3)下降,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G(PBIgG)增高。
诊断
多次检验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加或正常,并伴有成熟障碍,即可做出诊断。由于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故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表现、骨髓象变化及抗血小板抗体的测定等加以鉴别。
治疗
治疗基础病,禁用能降低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等),对疑似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在选种时加以监测,杜绝患病后代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