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vet logo 知识库

皮肤癣菌病(真菌性皮肤病)

姚蕴华 发布于 2016-06-14
导读: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是由皮肤癣菌对毛发、爪及皮肤寺角质组织引起的感染,皮肤癣菌侵入这些组织并在其中寄生,引起皮肤出现界限明显的脱毛圆斑、渗出及结痂等。由皮肤癣菌引起的上述这些部位的感染称为皮肤癣菌病,又称癣。由皮肤癣菌以外的其他真菌引起的上述部位感染成为表皮真菌病。皮肤癣菌病一般为自限性,但对感染动物应该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加速康复,同时预防病原传染其他宠物或人。

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是由皮肤癣菌对毛发、爪及皮肤寺角质组织引起的感染,皮肤癣菌侵入这些组织并在其中寄生,引起皮肤出现界限明显的脱毛圆斑、渗出及结痂等。由皮肤癣菌引起的上述这些部位的感染称为皮肤癣菌病,又称癣。由皮肤癣菌以外的其他真菌引起的上述部位感染成为表皮真菌病。

病原

皮肤癣菌是一群形态、生理、抗原性上关系密切的真菌,按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可分为3个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和表皮癣菌属,约40余个种,其中约20余种能引起人或动物的感染。引起犬、猫皮肤癣菌感染的病原主要有:犬小孢子菌(M. canis)、石膏样小孢子菌(JVT. gypseum)和须毛菌(T. mentagrophytes)等。

根据皮肤癣菌的自然寄居特性,可分为3类:亲动物性(zoophilic),主要侵犯动物,也可引起人感染皮肤癣菌病,如犬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即属此类,亲人性(arthoropophilic〉,主要侵犯人,极少侵犯动物的皮肤癣菌;亲土性(geophilic),多数腐生于土壤中,偶尔可引起人或动物感染,如石膏样小孢子菌。

流行病学

临床上,犬的皮肤癣菌病主要由犬小孢子菌引起,其次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再者为须毛癣菌。猫多数是由犬小孢子菌引起。

犬、猫可能是犬小孢子菌的主要携带者,易感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或毛发而发生传染。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感染多见于野外活动时间长的动物,而且病变部位主要见于脚等与土壤接触较多的部位。须毛癣菌是啮齿动物和兔子的主要皮肤癣菌病病原,啮齿动物宠物和兔是犬和猫感染的主要来源。另外,野生啮齿动物感染比较普遍,而且临床表现并不明显,猫、犬捕猎这些野生动物可能被感染。

亲动物性癣菌中,马类毛癣菌、抚状毛癣菌和猪小孢子菌也可引起犬、猫的皮肤癣菌病,这些病原的自然储存宿主为家畜,感染主要来源于与家畜的接触。

潮湿、温暖的气候,拥挤、不洁的环境以及缺乏阳光照射等因素均可影响本病的发生。

症状和病变

犬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表现是脱毛和形成鳞屑,被感染的皮肤有界限分明的局灶性或多灶性斑块。可观察到掉毛、毛发断裂、起鳞屑、形成脓泡、丘疹和皮肤渗出、结痂等,瘙痒程度不一。典型的病理变化为脱毛圆斑,中央呈康复状态,但也有些病灶不规则。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幼年动物和免疫功能不全动物病变严重,而且康复时间延长。另外病原的种类及致病力对炎症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可引起毛囊破裂、疖病以及脓性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形成圆形、隆起的结节性病变,而且往往继发中间葡萄球菌感染,又称为脓癣,多见于犬的四肢和脸部。患免疫缺陷或系统性疾病的成年犬可能发生全身性皮肤癣菌病,而正常犬较少见,主要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引起,表现为广泛性脱毛和脂溢性皮炎,也可见局灶性皮肤癣菌病的病变。

猫皮肤癣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即使典型的皮肤癣菌病病例中典型的脱毛圆斑较少见,而且发生全身性感染时往往与局部感染相混淆,尤其是长毛猫。皮肤癣菌感染可引起猫对称性脱毛,因为瘙痒、毛囊炎症等而过度梳舔使毛发大量脱落。犬小孢子菌引起猫的一种肉芽肿性皮炎——伪足分支菌病(pseudomycetoma)多见于波斯猫,病原真菌感染引起溃疡性、结节性皮炎。感染猫一般感染全身性皮肤癣菌病。成年猫可出现亚临床型皮肤癣菌感染,无明显的病变,仅形成极轻微的斑块或少量断毛,需要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才能确诊。这类猫在皮肤癣菌病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须毛癣菌引起犬、猫的甲癣主要表现为指(趾)甲干燥、开裂、质脆并常常发生变形等,在甲床和甲褶处易并发细菌感染。

诊断

仅根据临床症状很难对皮肤癣菌病做出诊断,因为犬、猫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类似,如葡萄球菌性毛囊炎、蠕螨病,其他病原感染毛囊等引起脱毛、丘疹、红斑以及锌反应性皮炎等,必须进行一些特异性的诊断才能确诊。

1.伍氏灯(wood light)检查(又称滤过性紫外线检查)

用伍氏灯在暗室照射病变区、脱毛或皮屑。犬小孢子菌感染的毛发可发出苹果绿色荧光,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感染的毛发无荧光或荧光颜色不同。应注意皮肤鳞屑、药膏、乳油及细菌性毛囊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能也会发出荧光,但其颜色可能与犬小孢子菌感染毛干的荧光有所不同。伍氏灯检查只能作为筛选手段,不能进行确诊。另外,在检查前1周应停止使用外用药膏。

2.直接检查

毛发从炎症部位拔毛,最好取断裂、被擦损的毛发或选取伍氏灯下有荧光的毛发,置于载玻片上,滴加几滴10%~20%KOH,加盖玻片,作用30min或稍微加热15s,待样本透明后,先用低倍镜(10倍物镜)找出擦损、胀大、淡色的毛发,然后用高倍镜(20~40倍物镜)检查真菌孢子和菌丝。如果在毛发干周边有发外孢子型孢子,呈圆形或卵圆形、绿色透明串株状,发干内有菌丝则可诊断为皮肤癣菌病。

3.真菌培养

培养皮肤癣菌的培养基为皮肤癣菌试验培养基(dermatophyte test medium,DTM),也可选用沙氏(Sabouraud’dextrose agar)培养基。将毛发等病料接种于培养基上,于25℃培养,皮肤癣菌的生长可使DTM变红,或根据沙氏培养基上菌落的颜色和形态以及显微镜检查等做进一步鉴定。

犬小孢子菌在沙氏培养基上生长快,菌落呈白色棉花样至羊绒样,反面呈橘黄色。镜检可见大量纺锤状、壁厚带剌、有6~15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大小为40~150μm×8~20μm,—端呈树节状。

石膏样小孢子菌在沙氏培养基上生长快,开始为白色菌丝,后成为黄色粉末状菌落,凝结成片。菌落中心有隆起,外围有少数极短的沟纹,边缘不整齐,背面红棕色。镜检可见多量的纺锤形厚壁带剌、有4~6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大小为30~50μm×8~12μm。须毛癣菌菌落有2种形态,颗粒状(大多来源于动物)和长绒毛状。前者表面呈奶酪色至浅黄色,背面为浅褐色至棕黄色;后者为白色,较老的菌落变为浅褐色,背面白色、黄色,甚至红棕色。颗粒状菌落镜检可见有较多的雪茄样、薄壁、有3~7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大小为4~8μm×20~50μm。

治疗

皮肤癣菌病一般为自限性,但对感染动物应该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加速康复,同时预防病原传染其他宠物或人。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将患部及周边的毛剪除,皮屑或结痂等洗净,局部使用咪康唑、克霉唑等制剂进行治疗。

全身性治疗对长毛猫慢性或严重的癣病需进行全身性用药。微粒性灰黄霉素,犬按每千克体重25~100mg,1~2次/d与脂肪性曰粮一起服用。猫按每千克体重25~50mg,2次/d。猫和犬使用灰黄霉素后,胃肠道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也可考虑使用酮康唑(每千克体重10mg)或伊曲康唑(每千克体重5mg)。

对皮肤癣菌病,无论是外用或内服药物治疗,应持续2~4周或更长,直到临床痊愈或分离培养结果阴性。

预防

皮肤癣菌孢子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1年以上。应采取措施保证动物治愈后不再感染,或家庭成员和其他宠物不被感染。用吸尘器清除地板、地毯及家具表面的毛发;对耐消毒剂的地面、物体表面、毛发梳理器械等用1:10的漂白粉进行消毒;接触感染动物后将手洗干净。

防止群养动物发生交叉感染或疾病散播。应将感染的动物进行隔离治疗,对笼具和圈舍进行清洗消毒,待感染痊愈后放回饲养。注意不要与感染动物同用梳毛器械。

1672
阅读
0
评论
--
1
0
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