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vet logo 知识库

坏死:原因、机理、类型、病理变化与结局

吴礼平 发布于 2019-05-12
导读: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坏死的概念

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发生坏死的组织细胞物质代谢停止,功能完全丧失,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一般情况下,坏死是由萎缩、变性逐渐发展而来的。但个别情况下,强烈致病因子(如强酸、强碱)作用可造成组织细胞的迅速死亡。

坏死的原因和机理

引起坏死的原因很多,任何致病因素只要其损伤作用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就可使细胞、组织物质代谢完全停止而引起坏死。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类:

  • 生物性因素
  • 化学性因素
  • 物理性因素
  • 变态反应因素
  • 血管源性因素

1.生物性因素

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毒素能直接破坏细胞内酶系统、代谢过程和细胞膜结构,或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组织、细胞的坏死。

2.化学性因素

强酸强碱和各种毒物均可引起坏死。其作用机理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损伤组织细胞、使细胞蛋白质变性、破坏酶的活性等引起坏死。

3.物理性因素

高温低温放射线机械力等致病因素均可直接损伤细胞引起坏死。

  • 机械力的直接作用可引起组织断裂和细胞破裂;
  • 高温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包括酶)变性;
  • 低温能使细胞内水分结冰,破坏细胞质的胶体结构和酶的活性;
  • 放射线能破坏细胞DNA或与DNA有关的酶系统等,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icon日本的JCO核事故中的受害者
日本的JCO核事故中的受害者
资源描述:1999年9月30日发生在日本东海村JCO住友金属矿业子公司)公司的一座铀转换厂的核事故,导致现场93名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γ外照射和中子照射,2人死亡。辐射使得机体细胞遗传物质受损,丧失再生能力。这是死亡者之一大内久,在辐射后69天,全身组织坏死、脱落,最终在第83天死亡。

4.变态反应因素

指能引起变态反应而招致组织、细胞坏死的各种抗原(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

例如,弥漫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外源性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此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肾小球,通过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其溶酶体酶,可导致基底膜破坏、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

5.血管源性因素

出血血栓栓塞等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使细胞生物氧化过程障碍,引起细胞死亡。

坏死的一般病理变化

1.眼观病变

坏死早期,坏死组织外观与坏死前相似,不易辨认。时间稍长时,则出现以下变化:

  • 坏死组织变为苍白色,较浑浊
  • 失去正常组织的弹性,组织回缩不良
  • 失去正常的血液供应,切割后不流血,局部温度降低
  • 失去正常神经支配,局部无感觉及运动功能等。
icon肾梗死
肾梗死
资源描述: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心、肾、脑等组织结构比较致密,且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当这些器官内的某一动脉被阻塞时,动脉血流中断,其分枝及邻近动脉发生反射性痉挛,将梗死灶内的血液挤压到周围组织,使局部组织呈缺血状态,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贫血性梗死或白色梗死(简称白梗死)。

在坏死发生2~3d后,坏死组织周围出现一条明显的分界性炎性反应带

icon口唇黏膜上的溃疡
口唇黏膜上的溃疡
资源描述:口唇黏膜溃疡,溃疡灶与周围健康组织间有明显的炎性反应带。

2.镜检病变

细胞核的变化是光镜下判断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细胞核形态变化包括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三种形式。

  • 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膜皱缩,核体积缩小。
  • 核碎裂:核膜破裂,核染色质崩解成小碎片,分散在胞质中。
  • 核溶解:DNA酶的作用,染色质逐渐分解消失,胞核丧失了与嗜碱性料的亲和的能力,仅能看到核的轮廓,甚至核完全消失。
icon肾梗死
肾梗死
资源描述:肾梗死,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出现核固缩、碎裂、溶解消失,细胞质呈颗粒状,强嗜酸性染色。

坏死细胞细胞质嗜酸性增强,嗜碱性减弱或消失,细胞质呈红染颗粒状。这是由于:

  • 细胞内微细结构分解破坏,形成嗜酸性小体
  • 细胞质内嗜碱性的核蛋白体减少或丧失;
  • 细胞质水分丧失固缩等使细胞质对酸性染料伊红的着染增深。
  • 细胞质溶解液化。

坏死组织细胞间质的变化不明显,后期间质结缔组织基质解聚,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或断裂,相互融合,失去原有的纤维性结构,被伊红染成深红色,形成一片颗粒状或均质无结构的纤维素样物质

坏死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坏死组织的形态变化,坏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凝固性坏死:坏死灶干燥、凝固。凝固性坏死还有2种特殊类型:
    • 干酪样坏死:多见于结核病灶
    • 蜡样坏死:多发生在骨骼肌
  2. 液化性坏死:多发生在脑组织,或见于化脓坏死灶
  3. 坏疽: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
    • 干性坏疽:多发生于体表
    •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肺、肠、子宫
    • 气性坏疽:湿性坏疽,同时有产气菌感染

凝固性坏死

组织坏死后,组织蛋白质发生凝固,形成灰白色灰黄色,比较干燥没有光泽的凝固物质,称为凝固性坏死

肾、心、脾等器官的贫血性梗死属于凝固性坏死(病理变化见梗死)。

icon脾贫血性梗死
脾贫血性梗死
资源描述:大多数器官(如脾、肾等)内动脉血管分枝呈锥体形,故其梗死灶也呈锥形,切面呈扇形或楔形,尖端朝向器官门部(即血管阻塞处),锥底位于器官的表面。

1.干酪样坏死

动物结核病时器官发生的干酪样坏死也属于凝固性坏死,其特征是坏死组织中除凝固的蛋白质外,还含有多量脂类物质。

眼观,坏死灶呈灰白色黄白色,质地松软易碎,外观像干的奶酪或豆腐渣,故称为干酪样坏死

icon干酪样坏死(肺结核)
干酪样坏死(肺结核)
资源描述:干酪样坏死属于凝固性坏死。坏死灶呈灰白色或黄白色,质地松软易碎,外观像干的奶酪或豆腐渣,故称为干酪样坏死。

镜检,坏死组织结构消失,成为一片无结构的红色颗粒状。

icon干酪样坏死
caseous_necrosis
资源描述:光学显微镜下的干酪样坏死

2.蜡样坏死

肌肉组织发生的蜡样坏死也属于凝固性坏死。

眼观,坏死的肌肉组织浑浊无光泽干燥而坚实,呈灰黄或灰白色,如同石蜡一样,又称蜡样坏死

icon白肌病病鸡肌肉苍白
白肌病病鸡肌肉苍白
资源描述:白肌病病鸡肌肉苍白。白肌病病因为动物微量元素硒或维生素E缺乏,引起骨骼肌蜡样坏死。

镜检,肌纤维肿胀、断裂,横纹消失,细胞核溶解消失,细胞质变成均质、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icon骨骼肌蜡样坏死
骨骼肌蜡样坏死
资源描述:骨骼肌蜡样坏死,HE ×400. 横纹肌纤维坏死凝固,横纹消失,深染伊红,呈均质玻璃样。

液化性坏死

坏死组织迅速溶解成液体状态称液化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最常见于脑组织坏死,因为脑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而蛋白质含量较少,因此脑组织坏死后很快发生液化,形成羹状软化病灶。通常把脑组织的坏死称为脑软化

此外,组织化脓时,化脓灶中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嗜中性粒细胞可释放大量蛋白水解酶,使坏死组织蛋白质溶解、液化,最后形成脓液,这也属于液化性坏死。

坏疽

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引起的特殊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眼观呈灰褐色黑色,这是由于坏死组织发生腐败分解所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分解所产生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硫化铁的结果。

坏疽可以分为3种类型。

1.干性坏疽

干性坏疽多发生在体表,尤其是四肢末端、耳壳、尾尖等部位。

眼观,坏疽部位干固皱缩、质,呈黑褐色,与健康组织之间界线明显。这是由于坏死组织暴露在空气中,水分易蒸发,病变部位干燥,不利于腐败菌生长繁殖,因此病变发展较慢。

icon胸背部皮肤环状坏死
胸背部皮肤环状坏死
资源描述:杂交犬,4岁,雌性,4.65kg,家养。因几天前被其它犬咬伤,未曾检查处理过。现因皮肤大面积坏死、发臭而就诊。临床检查,病犬精神状态、食欲及排粪、排尿未见明显异常。体温38.6℃,胸、背部皮肤环状坏死,溃烂,宽度达20cm。
icon足干性坏疽
足干性坏疽
资源描述:坏死部分呈干硬的黑色,与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分界线。

动物中常见的干性坏疽有慢性猪丹毒的皮肤坏疽、冻伤所致的耳壳和尾尖皮肤坏疽等。

2.湿性坏疽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且含水多的内脏器官(如子宫等)。湿性坏疽常见于:

  • 肠变位(肠套叠、肠扭转等);
  • 坏疽性肺炎;
  • 腐败性子宫内膜炎等。

湿性坏疽的发生是由于坏死组织含水较多,有利于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引起坏死组织发生腐败分解所致。

坏死组织呈污灰色暗绿色黑色糊状液状;由于坏死组织腐败分解产生吲哚、粪臭素、尸胺等有臭味的气体,所以坏死组织恶臭;坏疽区与健康组织之间界线不明显

icon肠套叠:套叠肠管坏死、出血
肠套叠:套叠肠管坏死、出血
资源描述:肠套叠患犬,手术治疗,切开再次套叠的肠管,肠管坏死、出血。

坏死组织腐败分解产物和毒素被吸收后,可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3.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湿性坏疽。主要因深部创伤(如阉割、刺伤等)感染了厌氧产气菌(如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等)所引起。

由于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N2、H2、CO2等),形成气泡,使坏死区肿胀、呈蜂窝状,呈污秽的暗棕黑色,有酸臭味,用手按压有捻发音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其毒性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起全身中毒,导致动物急性死亡。

小结
上述坏死的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强弱和坏死发生原因和条件等的改变,坏死的病理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凝固性坏死如继发化脓菌感染,可以转变为液化性坏死等。

坏死的结局

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坏死发生的部位、坏死范围的大小及有无感染

坏死范围越大对机体影响越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坏死,可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一般器官小范围坏死通常可由健康组织代偿,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坏死组织的结局通常有以下几种:

1.溶解吸收

较小的坏死灶,坏死组织可被坏死组织本身或噬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分解、液化,随后由淋巴管或血管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由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缺损的组织由邻近健康组织再生而修复。

2.腐离脱落

皮肤黏膜的坏死灶多取这一结局。

由于坏死灶范围较大,坏死组织不易完全吸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出现的炎症反应可渗出大量白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组织边缘溶解液化,促使坏死组织与周围健康组织逐步分离脱落。

皮肤或黏膜的坏死灶腐离脱落后,局部留下缺损,小而浅的缺损称为糜烂,大而深的缺损称为溃疡。肺脏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留下的较大空腔,称为肺空洞

icon肺结核
肺结核
资源描述:左:隐性感染;中:空洞性结核(形成肺空洞);右:粟粒性结核

糜烂、溃疡和空洞等缺损可由结缔组织再生而修复。

3.机化、包囊形成和钙化

范围较大的坏死组织,不易完全溶解、吸收,又不能被脱落排除,可由坏死灶周围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的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而取代,最后形成疤痕,这个过程称为机化

如果坏死组织太大,不能被结缔组织完全取代机化时,则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裹,称为包囊形成

坏死组织和细胞碎片未被及时清理,日后则可发生钙盐沉着,称为钙化

13017
阅读
0
评论
--
12
0
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