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由鼻腔、鼻旁窦组织或肺脏中的新型隐球菌真菌扩散到皮肤、眼或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条件性真菌感染。可感染多种晡乳动物,其中以猫感染较多见。
新型隐球菌为圆形酵母型菌,外周有荚膜,折光性强,—般染色法不着色,难于发现,故称隐球菌。用印度墨汁负染后镜检,可见黑色的背景中有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厚壁孢子,内有1个较大与数个小的反光脂质颗粒,直径2.5~20μm,一般单芽,可多芽,芽可位于母体任何部位。菌体外包一层透明的荚膜,荚膜厚度与菌体相当,甚至比菌体大。非致病的隐球菌无荚膜。
新生隐球菌在沙氏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室温和37℃条件下均能生长,培养数天后形成细菌样菌落,白色、光滑、湿润、透明发亮,以后逐渐转变为橘黄色,最后成浅棕色。镜检见大小一致的圆形孢子,多数单芽,开始无荚膜,或荚膜狭小,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厚。无菌丝和子囊孢子,但有芽管和假菌丝。新型隐球菌荚膜由多糖构成,根据其抗原性分为A~D 4个血清型。
新型隐球菌可存在于灰尘、腐烂的水果、鸽粪中,并可从正常动物的皮肤、黏膜、肠道中分离到。鸽粪含有高浓度的肌酐酸可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而新型隐球菌可利用肌酐酸而在鸽粪中富集,在鸽的排泄物中可存活1年以上。鸽子是本菌的重要传播媒介。鸟窝,特别是鸽子窝周围的碎屑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动物往往因吸入环境中的病菌而感染。
多数病原菌可能因个体较大不能进入肺脏内部而停留于鼻腔或咽喉部,引起局部病理损伤或成为无症状携带者,但干燥小隐球菌可进入小支气管和肺泡中引起肺脏疾病。菌体被吸入鼻腔、鼻旁窦和肺脏后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导致肉芽形成。病菌可直接或经血液途径扩散,通过筛骨板经鼻腔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或鼻窦的软组织及皮肤组织等。
临床上猫的感染比犬多见,但无品种、性别和年龄差异。其临床表现一般与上呼吸道、鼻咽部、皮肤、眼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约50%~80%病例有与鼻腔感染有关的上呼吸道症状,表现为打喷嚏、有鼻塞声、单侧或双侧鼻腔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并可能带血。鼻腔内或鼻梁上可见增生性软组织团块或溃疡,偶尔可见口腔溃疡或咽喉病变。约40%~50%的病例皮肤或皮下组织受侵害,表现为皮肤丘疹、结节,并可能出现溃疡或炎性渗出,局部淋巴结发炎。从呼吸系统经血液传播也可能引起骨髓炎导致跛行,或肾脏感染引起肾衰竭,甚至全身性淋巴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行为异常、抽搐、转圈、角弓反张、失明、麻痹等神经症状。并发白血病或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猫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和眼部症状。
相对于猫而言,犬较易发生严重的扩散性感染。多数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和眼受侵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为脑组织,但脊髓也可能同时被感染,表现为脑膜脑炎、视神经炎、脉络膜视网膜炎的症状。约50%的病例有呼吸道,主要是肺脏病变,而且多数脏器有肉芽肿,其发生几率从肾脏、淋巴结、脾、肝、甲状腺、肾上腺、胰腺、骨骼、胃肠道、肌肉、心肌、前列腺、心瓣膜和扁桃体依次递减。
隐球菌病的病变主要为胶胨样团块或肉芽肿,主要是有荚膜菌在结缔组织中的聚集。炎性反应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巨细胞及少量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该病的快速诊断方法是取鼻腔或皮肤渗出液、脑脊髓液、皮肤或鼻部结节压片进行细胞学检查,印度墨汁或苯胺黑染色可见特征性荚膜。穿刺样本的组织切片进行PAS-苏木精染色,菌体细胞着染,荚膜不被染色而在细胞周边呈环形空白带。黏蛋白卡红染色时酵母细胞壁和荚膜呈红色,具有诊断意义。
如果能采集到较大体积的样本,可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新型隐球菌在血液琼脂平板和沙堡氏葡萄糖琼脂上生长良好。应用巧克力琼脂,在5%CO2条件下可促进荚膜的形成,而大多数腐生性隐球菌在3/C时不能生长。
在未观察到或培养出病菌时,对可疑病例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血清、尿液或脑脊髓液中的荚膜抗原。另外,抗原效价测定还可以用于评价治疗效果。国外已有检测抗原的商品化乳胶凝集试验试剂盒。
选用两性霉素B,猫按每千克体重0.1~0.5mg、犬按每千克体重0.25~0.5mg,每周静脉注射3次,其累计剂量达每千克体重4~10mg,治疗效果明显。氟胞嘧啶单用或与两性霉素B合用也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建议与两性霉素联合使用。
目前,用酮康唑、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口服治疗猫隐球菌病比较普遍。酮康唑的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0~20mg,伊曲康唑为每千克体重11~27mg,氟康唑为100mg/d。
▼微信公众号『云端兽医』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更多功能,可访问『云端兽医』网站 www.cloudvet.org |
推荐继续阅读 |
撰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