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所有温血动物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以狂躁不安、行为反常、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特征,特点是潜伏期长,致死率几乎100%.
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世界各地均存在。近年来,有不少发达国家由于采取免疫接种和综合防治措施,已宣布消灭了此病。我国部分省市亦有本病的发生。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圆柱体,底部扁平,另一端钝圆。有些病毒粒子,在其底部有一尾状结构,系病毒由胞浆膜芽生脱出的最后部分。整个病毒粒子的外形呈炮弹或枪弹状。长130~200nm,直径75nm。表面有1072~1900个突起,排列整齐,于负染标本中表现为六边形蜂房状结构。每个突起长约8~10nm,由糖蛋白组成。病毒内部为螺旋形的核衣壳,核衣壳由单股RNA及5种蛋白质(M、L、N、P、G)组成,其中糖蛋白是R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
狂犬病病毒不稳定,但能抵抗自溶及腐烂,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以保持活力7~10d。冻干条件下长期存活。在50%甘油中保存的感染脑组织中至少可以存活1个月,4℃下数周,低温中数月,甚至几年,室温中不稳定。反复冻融可使病毒灭活,紫外线照射、蛋白酶、酸、胆盐、乙醚、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以及自然光、热等都可迅速破坏病毒活力。56℃,15~30min内、1%甲醛溶液和3%来苏儿15min内可使病毒灭活,60%以上酒精也能很快杀死病毒。真空条件下冻干保存的病毒可于4℃下存活数年。
细胞内培养的狂犬病病毒可以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动物脑内的病毒不呈现血凝现象。狂犬病病毒凝集鹅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故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
RV只有一种抗原型,但近年来证明狂犬病病毒的表面糖蛋白抗原性是不同的。有人根据血清中和试验,即与单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不同,将狂犬病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1型为古典型狂犬病病毒株,2型为Lagos蝙蝠病毒,3型为Makola病毒,4型为Duvenhage病毒。通过PCR技术对不同病毒株的N基因进行扩增,根据测序结果,还可将不同来源的病毒株分为6个基因型,前4个基因型分别与4个血清型相对应,欧洲蝙蝠狂犬病病毒株被分为5型和6型。分离自蚊的病毒株仍属于未分类的狂犬病病毒。但是这种抗原或基因型的差异似乎并不影响对动物的免疫保护力。
RV可在鸡胚内、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以及小鼠和仓鼠肾上皮细胞培养物中增殖,并在适当条件下形成蚀斑。此外,RV也可在兔内皮细胞系、蝰蛇细胞系、人二倍体细胞(如WI-38、MRC-5和HDCS)等细胞株中良好增殖,并能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嗜酸性包涵体。
将狂犬病病毒接种于乳鼠(小鼠或仓鼠)脑内,可以获得高滴度的病毒,因此,乳鼠常被用于进行毒株的传代。
所有温血动物对RV均易感,其中臭鼬、野生犬科动物、浣熊、蝙蝠及牛最易感,其次为犬、猫、马、绵羊、山羊及人等。自然界中野生动物是传播狂犬病病毒的贮存宿主。但家畜则是感染人的主要传播源。犬、猫等动物对RV高度敏感,应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RV主要存在于脑组织,睡液腺和睡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睡液排出体外。本病的传播主要通过动物咬伤的皮肤、黏膜感染;亦有通过气雾经呼吸道及误食患病动物的肉、动物间相互残食经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犬感染狂犬病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8周,长的可达数月至数年,短的仅有1周。这主要与被咬部位、暴露类型、病毒在暴露部位的数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关。犬患病时,往往改变习性,病初常有逃跑或躲避趋势,故也将狂犬病称为"逃跑病"。病犬可能失踪数天后归来,此时体重减轻,满身污泥,皮毛上可能带有血迹。主人对其爱抚或为其洗涤血迹时,往往被咬。狂躁发作时,疯犬到处奔走,远达40~60km,沿途随时都可能扑咬人及所遇到的各种家畜。病犬行为凶猛,间或神志清楚,重新认识主人。拒食或出现贪婪性狂食现象,如吞食木片、石子、煤块或金属,可能发生自咬,也常发生呕吐。经过2~4d的狂暴期,进入麻痹期,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严重流涎,后躯麻痹,行走摇摆,卧地不起。病犬最后呼吸麻痹或衰竭而死。
猫的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2~4d就死亡。病猫喜隐于暗处,并发出粗厉叫声,继而狂暴,凶猛地攻击人畜。
狂犬病的一个示证性病变,是在感染神经元内出现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在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以及小脑的Purkinje细胞内最易发现这种包涵体,即Negri小体。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症状、咬伤病史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经实验室诊断。
脑触片法为一种迅速、经济的方法,即取濒死期动物或死于狂犬病患者的延脑、海马回做触片,用含碱性复红加美蓝Seller氏染液染色、镜检,检查特异包涵体,即Negri小体。Negri小体位于神经细胞浆内,直径3~20fzm不等,呈梭形、圆形或椭圆形,呈嗜酸性着染(鲜红色),但在其中常可见到嗜碱性(蓝色)小颗粒。神经细胞染成蓝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呈橘红色。应注意与偶尔存在的犬瘟热病毒引起的包涵体区别。检出Negh小体,即可诊断为狂犬病。但是必须指出,并非所有发病动物脑内都能找到包涵体,犬脑包涵体的阳性检出率为70%~90%。
是一种迅速而特异性很强的诊断方法。取可疑病犬脑组织或唾液腺制成冰冻切片或触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胞浆内如有翠绿色颗粒或斑块荧光即可确诊。高免血清是用固定毒多次接种家兔、豚鼠或绵羊而制备的。按常规法提取IgG,并标记荧光素,测定最适稀释度后应用。近年来常用抗狂RV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
先用抗狂犬病毒阳性血清或IgG包被40孔板,加待测脑悬液,再用标记HRP的阳性IgG进行反应;亦可采用特异性抗体作为一抗与被检样品反应,然后再与酶标二抗进行反应。同时,设阳性及阴性抗原对照,如被测样品出现特异性显色,即可诊断为狂犬病。
取脑或睡液腺等材料用缓冲盐水或含10%灭活豚鼠血清的生理盐水研磨成10%乳剂,脑内接种5~7曰龄乳鼠,3~4d后如发现晡乳力减弱,痉挛,麻痹死亡,即可取其脑组织检查包涵体,并制成抗原。新分离的病毒可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或者用抗狂犬病特异免疫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PCR技术于1990年首次应用于鼠脑内狂犬病病毒的检测,后来用于狂犬病的诊断研究。狂犬病病毒的PCR扩增分为2步:①病毒RNA反转录成cDNA;②cDNA的PCR扩增。根据被检样品PCR产物大小与设计引物间序列大小是否一致,即可确诊。如有条件,也可采用测序的方法,读出被检样品PCR扩增产物的部分序列,可更准确地做出诊断。PCR技术具有快速、特异、操作简单等特点,在狂犬病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临床症状明显的犬,无法治愈,应予捕杀。对疑有狂犬病的犬应进行严格隔离,以防止与其他动物或人接触,必要时对其施行安乐死术,并取脑组织进行狂犬病病毒检查。
由于发病动物几乎无例外地死亡,因此狂犬病不存在病后免疫问题。
犬等动物对该病的预防,主要是预防接种。目前所用的常规疫苗,分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类。灭活苗安全,效果确实,发达国家目前一直使用这类灭活苗。我国人狂犬病的紧急预防也采用灭活的浓缩疫苗,其制备成本比较昂贵,因此,未在犬中推广应用。用石炭酸灭活的绵羊或山羊脑疫苗,对犬和其他动物都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免疫期长达1年左右。如利用某些灭活疫苗在3月龄时给犬和猫免疫,1年后再加强注射1次,就可以获得3年期的保护力。以后可每年或每3年加强1次免疫。
但目前在临床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仍然是弱毒活疫苗。我国使用的兽用疫苗,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先后采用了羊脑固定毒减毒苗、Semple型疫苗和FluryLEP疫苗,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了ERA株,在BHK-21细胞上进行生产,其对马、牛、羊和犬狂犬病的免疫力可达1年以上。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利用CTN-181毒株研制的BHK-21传代细胞活疫苗,免疫原性和FluryLEP相似,安全性比FluryLEP更好。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备的αG株原代仓鼠肾弱毒佐剂疫苗给犬做免疫接种后,中和抗体至少可保持1年,加强免疫1次,免疫期可持续2年以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别从SAD株和CTN-1株中筛选制备了犬用口服疫苗,犬口服后抗体阳转率分别大于或等于97%和80%。
上述疫苗在控制传染媒介(犬)、降低人群被咬伤率和狂犬病死亡率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弱毒活疫苗具有引起狂犬病的潜在危险,从安全性角度考虑,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灭活的兽用疫苗或狂犬病的基因工程疫苗。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正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从世界各国来看,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播者,其次是猫。欧美国家全面头施QDV措施,即检疫(quarantine)、消灭流浪犬(destruction of stray dogs)和免疫接种(vaccatbn),对犬、猫等伴侣动物实行强制性接种和取缔无主和流浪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数年前实际上已消灭了人的狂犬病。南美阿根廷、秘鲁、巴西等国家的某些城市中,开展了大规模犬的疫苗接种计划,已基本上消灭了犬的狂犬病,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人狂犬病的发病率。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的自然宿主,如何控制野生动物狂犬病对人类的威胁,目前惟一可行的防治措施就是控制某些传染媒介动物的群体数量,防止这些动物与犬、猫和人接触。
▼微信公众号『云端兽医』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更多功能,可访问『云端兽医』网站 www.cloudvet.org |
推荐继续阅读 |
撰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