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热

2016-06-14  姚蕴华
导读:Q热(Q fever)是由贝纳柯克斯体(bumeti,又称Q热柯克斯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养殖、肉产品加工及与被感染羊和其他动物接触的实验研究人员。人在吸入含有贝纳柯克斯体的气溶胶或污染的尘埃被感染后可出现急性发热、肺炎、肝炎,甚至心内膜炎。慢性贝纳柯克斯体感染是一种新发现的人畜共患病,引起慢性类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like syndrom)。

Q热(Q fever)是由贝纳柯克斯体(bumeti,又称Q热柯克斯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养殖、肉产品加工及与被感染羊和其他动物接触的实验研究人员。

人在吸入含有贝纳柯克斯体的气溶胶或污染的尘埃被感染后可出现急性发热、肺炎、肝炎,甚至心内膜炎。慢性贝纳柯克斯体感染是一种新发现的人畜共患病,引起慢性类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like syndrom)。本病为全世界分布。

病原

贝纳柯克斯体属立克次体目,立克次体科,柯克斯体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或球杆菌,专性细胞内寄生,主要生长于脊椎动物巨噬细胞吞噬溶酶体内。可在鸡胚、多种人和动物传代细胞内繁殖。

贝纳柯克斯体在宿主细胞的吞噬溶酶体内有类似于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即胞外生存的结构稳定、染色质致密的小细胞型(small cell variant,SCV)和在胞内繁殖、代谢活跃、多形性、染色质疏松的大细胞型(large cell variant,LCV)。SCV感染细胞时,先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通过吞饮作用进入胞内,代吞噬小体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吞噬溶酶体内酸性PH激活贝纳柯克斯体的代谢,活化SCV即开始生长并二分裂繁殖;当SCV形态转向LCV时,出现不对称横隔,在LCV二分裂繁殖的同时可有芽胞分化,以后LCV裂解,芽胞释放至吞噬溶酶体,经继续发育成SCV;待感染宿主细胞溶解,则有吞噬溶酶体释放出贝纳柯克斯体或芽胞至外部环境,也可以通过排粒作用exocytosis)而释放。

贝纳柯克斯体存在宿主依赖的相变异现象。自患病人和动物分离的菌株为I相,而在鸡胚或细胞培养中连续传代后则转变为II相,主要原因是细胞壁脂多糖发生变化。到目前为止,贝纳柯克斯体是立克次体科中惟一发现有质粒的成员。

流行病学

贝纳柯克斯体宿主包括晡乳动物、鸟类和蜱,病原体在蜱与野生动物间循环构成了Q热的自染疫源地。Q热在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存在,许多种蜱,包括血红扇头蜱都可自然携带贝纳柯克斯体。我国曾从内蒙、新疆、四川等地的蜱中分离到该病原。人的传染源主要是被感染的牛、绵羊、山羊等家畜,在动物间的传播是以蜱为传播媒介并可经卵传代。动物感染后多无症状,但乳汁、尿液、粪便中可长期带病原体。人可经接触和呼吸道等途径感染。慢性感染动物的生殖道组织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分娩过程中可形成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加拿大和美国均有分娩的感染猫作为传染源引起城市和家庭成员Q热暴发的病例。接触新生猫,特别是死胎是人感染Q热的很危险的因素。1964年重庆郊区有个动物饲养室饲养的犬群Q热血清学阳性率高达77.8%,并由其体外寄生的铃头血蜱分离出病原体,但犬作为Q热的传染源的意义尚未完全确定。

发病机理

贝纳柯克斯体对猫或犬的致病作用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皮下接种感染可引起发热、倦怠和食欲减退,而且立克次体血症至少可持续1个月。猫经口饲喂或者接触尿液和气溶胶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但有半数猫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和抗贝纳柯克斯体抗体阳性。在Q热发病率高地区,犬血清抗贝纳柯克斯体凝集抗体阳性率也较高。因为气溶胶感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Q热流行地区兽医人员在处理动物围产期疾病时应加以注意。

 

▼微信公众号『云端兽医』
qrcode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更多功能,可访问『云端兽医』网站
www.cloudvet.org
推荐继续阅读
  1. 说明书上说,中药无不良反应,这是真的吗?
  2. 执业兽医师考试总结:兽医传染病学(禽的重要传染病)
  3. 一般检查:可视黏膜检查
  4.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 肝硬化
  6. 肝炎
  7. 犬传染性肝炎(ICH)
  8. 钩端螺旋体病
  9. 人兽共患病:从人类历史上的大瘟疫说起
  10. 犬瘟热
  11. 纤维素性炎症: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12. 浆液性炎症:概念、原因、病理变化与结局
  13. 肺炎
  14. 执业兽医师考试总结:兽医传染病学(牛、羊的重要传染病)
  15. 执业兽医师考试总结:兽医传染病学(猪的重要传染病)
  16. 蛔虫病
  17. 猫痘病毒(牛痘病毒)感染
  18. 猫麻疹病毒感染
  19. 犬、猫类圆线虫病
  20. 猫圆线虫病
visit 5437
read 783
like 0
favorite 0
comment 0

post-comment 撰写评论

展开阅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