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
猪胃属单室胃,容积很大,约5~8升,呈一端粗、一端细、弯曲成U形的囊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在剑状软骨部,仅幽门部位于右季肋部。壁面朝前,与膈、肝相邻;脏面向后,与大网膜、肠、肠系膜和胰等接触。凸缘称胃大弯(curvatura ventriculi major),朝向左腹侧;凹缘为胃小弯(curvatura ventriculi minor),朝向右背侧。贲门(cardia)为胃的入口,与食管相连,位于小弯左侧,位置较高,约在第11-13胸椎平面。幽门(pylorus)为胃的出口,与十二指肠相连,位于小弯右侧,位置较低,在倒数第2~3肋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平面。
胃以贲门和胃小弯急转处形成的角切迹(incisura angularis)分为四部:贲门周围为贲门部,贲门以上为胃底,贲门与角切迹之间为胃体,角切迹到幽门之间为幽门部。胃的左侧部大而圆,与脾上端和胰左叶相邻,胃底近贲门处有扁平的锥形盲突,称胃憩室(diverticulum ventriculi)。胃的右侧部(幽门部)较小,急转向上,移行为十二指肠。幽门小弯侧有一圆枕状隆起,突入幽门管腔,称幽门枕,与对侧的唇形隆起相对,有关闭幽门的作用。
猪胃属混合型或食管-肠型胃,其黏膜分为无腺部和腺部。无腺部很小,位于贲门周围,与食管黏膜相似,呈白色,被覆复层扁平上皮。腺部面积很大,分为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
- 贲门腺区最大,包括胃憩室、胃底和部分胃体,向下伸达胃中部,黏膜薄、淡灰色,内有贲门腺。
- 胃底腺区较小,主要位于胃体远侧部,但不达胃小弯,黏膜较厚,棕红色,有皱褶和胃小凹,内含胃底腺。
- 幽门腺区最小,位于幽门部,黏膜薄,灰白色,内有幽门腺。
猪胃黏膜 |
资源描述:1.胃憩室 2.食管 3.无腺区 4.贲门 5.十二指肠 6.十二指肠憩室 7.幽门 8.幽门圆枕 9.胃小弯 10.幽门腺区 11.胃大弯 12.胃底腺 13.贲门腺区
文件来源:马仲华主编.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
胃的肌膜由纵行肌、环行肌和斜行纤维组成。纵行肌分布于胃大弯、小弯和幽门部浅层。环行肌分布于胃体和幽门部,并在幽门处加厚形成幽门括约肌(m. sphincter pylori)。斜行纤维分浅、深两层,外斜纤维分布于贲门、胃底和胃体;内斜纤维分布于胃底和胃体,并参与形成贲门括约肌(m. sphincter cardiae)。胃的外面被有浆膜。
二、肠
猪肠为体长的15倍,小肠长约17~21m,大肠长约4~4.5米。
猪的肠模式图 |
资源描述:1.胃 2.十二指肠 3.空肠 4.回肠 5.盲肠 6.结肠圆锥向心回 7.结肠圆锥离心回 8.结肠终袢 9.直肠
文件来源:马仲华主编.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
(一)小肠
1.十二指肠
长约40~90cm,位于右季肋部和腰部。前部在第10-12肋间隙平面起始于幽门,在肝的脏面向后背侧延伸,在右肾紧前方形成水平位的十二指肠前曲。降部在右肾腹侧与结肠之间向后伸延,至右肾后端折转向左向前,形成十二指肠后曲。升部由此向前,与降结肠并行,两者之间有十二指肠结肠襞相连,在肠系膜前动脉前方折转向右,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延接空肠。十二指肠腺分布于幽门向后3~5m处。
2.空肠
长14-19m,形成许多盘曲的肠袢,由长而宽的小肠系膜(长约15~20cm)悬吊于胃后方的腰下部,故空肠的移动范围较大。空肠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半部,小部分位于腹腔左侧后部。
3.回肠
长0.7-1m,肠管较直,管壁较厚。在左腹股沟部与空肠相连,走向前上方,末端突入盲肠与结肠的交界处的肠腔内,形成发达的回肠乳头(papillailealis),顶端有回肠口。空肠和回肠内有大量的淋巴孤结和淋巴集结,淋巴孤结呈白色,包埋于黏膜内;淋巴集结斑呈长带状隆起,有20-30个,平均长10cm,位于小肠系膜缘对面,表面有无数深而不规则的凹陷。回肠口附近的淋巴集结常伸入盲肠内。
猪肠模式图(右侧) |
文件来源:西北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学院.家畜解剖图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
|
(二)大肠
猪大肠黏膜较厚,无肠绒毛,有肠腺,淋巴孤结较多,结肠起始部常有淋巴集结。除直肠后部外均被覆浆膜。盲肠和升结肠旋袢有肠带和肠袋。
1.盲肠
呈圆筒状,短而粗,盲端钝圆,长约20~30cm,直径7~10cm,容积1.5-2.2L。盲肠位于左髂部,起始部在左肾后腹侧,由此沿左侧腹壁向后向下并向内侧伸延至结肠旋袢后方,盲端达骨盆前口与脐之间的腹腔底壁。盲肠的位置与空肠的位置有关,空肠前甩时,盲肠常转到腹腔右侧。盲肠壁有三条盲肠带(teniae ceci)和三列盲肠袋(haustrae ceci)。
2.结肠
长约3~4m,起始部的直径与盲肠相似,以后逐渐变细。结肠位于胃后方,主要在腹腔左侧半。
- 升结肠 为结肠中最长的一段,分为旋袢和远袢。旋袢在结肠系膜中盘曲成螺旋形的结肠圆锥,锥底宽,朝向背侧,附着于腰部和左髂部,锥顶向下向左与腹腔底壁接触。结肠旋袢由向心回和离心回组成。结肠远袢继承离心回,经十二指肠升部腹侧面,沿肠系膜根右侧向前延伸,移行为横结肠。
- 向心回位于结肠旋袢的外周,管径较粗,表面有两条结肠带(teniae coli)和二列结肠袋(haustrae coli),在第3腰椎平面起始于盲肠,从背侧面观察,以顺时针方向绕中心轴向下盘旋3圈至锥顶,折转方向为离心回,折转处为中央曲。
- 离心回位于旋袢内部,管径较细,无结肠带和结肠袋,以逆时针方向绕中心轴向上盘旋3圈至锥顶。
- 横结肠 在肠系膜根前方由右侧伸至左侧,于胰左叶左端前缘处,折转向后移行为降结肠。
- 降结肠 在胰腹侧和左肾内侧,靠近正中平面向后延伸至骨盆前口,移行为直肠。
3.直肠
位于盆腔内,沿盆腔顶壁后行,周围常有大量的脂肪。直肠起始部和降结肠等粗,其后管径逐渐增大,约于直肠全长一半时管径又变小。管径大的部分叫直肠壶腹。
4.肛管和肛门
肛管短,肛门位于第3~4尾椎下方,不向外突出。
三、肝
猪肝相对较大,成年猪重1.0~2.5kg,占体重的1.5~2.5%。肝位于腹腔最前部,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小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和剑突软骨部,肝的左侧缘伸达第9肋间隙和第10肋,右侧缘伸达最后肋间隙的上部,腹侧缘伸达剑状软骨后方3-5cm处的腹底壁。
肝呈红褐色,中央厚而边缘薄。壁面隆凸,与膈和腹壁相邻;脏面凹,与胃和十二指肠等接触,并有这些脏器形成的压迹,但无肾压迹。肝背侧缘有食管切迹及后腔静脉通过。腹侧缘有3个深的切迹,籍此将肝分为数叶。圆韧带切迹左侧者为左叶,以叶间切迹(incisura interlobaris)分为左外侧叶和左内侧叶;胆囊窝右侧者为右叶,同样以叶间切迹分为右外侧叶和右内侧叶;圆韧带切迹和胆囊窝之间的部分为中叶,又以肝门分为背侧的尾叶和腹侧的方叶。左外叶最大;方叶呈楔形,不达肝腹侧缘;尾叶无乳头突,尾状突不发达。
胆囊位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在方叶与右内侧叶之间。胆囊呈长梨形,不达肝腹侧缘,胆囊管较长,在肝门处与肝总管汇成胆总管,开口于距幽门2~5cm处不明显的十二指肠大乳头。
猪肝脏面 |
资源描述:1.食管 2.肝动脉 3.门静脉 4.后腔静脉 5.尾叶 6.肝门淋巴结 7.胆管 8.胆囊管 9.右外叶 10.右内叶 11.胆囊 12.方叶 13.左内叶 14.左外叶 15.小网膜附着线
文件来源:马仲华主编.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
猪肝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发达,因此肝小叶分界清楚,肉眼清晰可见,为1.5~2mm的暗色小粒,肝也不易破裂。固定肝的韧带有(左、右)三角韧带、冠状韧带、镰状韧带和圆韧带。镰状韧带和圆韧带仅小猪明显。
猪肝和胰(腹面) |
资源描述:1.左内叶 2.胆囊 3.右内叶 4.右外叶 5.幽门 6.十二指肠 7.门静脉 8.胰中叶 9.右肾 10.输尿管 11.肾淋巴结 12.肾上腺 13.胰左叶 14.胃淋巴结 15.胆管 16.食管 17.隔 18.左外叶
文件来源:西北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学院.家畜解剖图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
|
四、胰
猪胰略呈三角形,灰黄色或灰红色,位于最后2个胸椎和前2个腰椎的腹侧。分为胰体、胰左叶和胰右叶。胰体居中,位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前部附近,在前部有胰环(anulus pancreatis),供门静脉通过。胰左叶从胰体向左延伸,与左肾前端、脾上端和胃左端接触。胰右叶较左叶小,沿十二指肠降部向后至右肾前端。副胰管由右叶末端走出,开口于距幽门10~12cm处的十二指肠小乳头。
五、猪的大网膜、小网膜、空肠系膜
猪的大网膜发达,呈花网状,起于胃大弯,向上连接横结肠和脾,形成的网膜囊几乎覆盖整个肠管,向后可达骨盆前口。小网膜由胃小弯连向肝门两侧和腹侧。空肠系膜较长,系膜内富含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