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vet logo 知识库

放线菌病

姚蕴华 发布于 2016-06-14
导读: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特征为组织增生、形成肿瘤和慢性化脓灶。对体表感染病灶可进行必要的外科处理,如引流、灌洗、切开等,辅以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类药物。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特征为组织增生、形成肿瘤和慢性化脓灶。本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

病原

放线菌属细菌为革兰氏阳性、非抗酸性的丝状菌,菌丝细长无隔,直径0.5~0.8μm,有分枝。菌丝在24h后开始断裂成链状或链杆状。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者微需氧。部分对犬、猫致病的放线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如黏性放线菌、龋齿放线菌,其他的则要求降低氧浓度或严格厌氧,如内氏放线菌和受损大麦放线菌,可以在血放或添加血清等的营养培养基上生长,生长较缓慢,需要2~4d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较致密、灰白或瓷白色、表面呈粗糙的结节状。放线菌是条件性细菌,可以在正常犬、猫的口腔和肠道发现。在病组织里呈颗粒状,随脓汁排出后,外观似硫磺颗粒,直径1~2mm,此为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

流行病学

放线菌在世界上广泛分布,正常动物的口腔和肠道也存在。主要为内源性感染,当动物机体防御机能被破坏,放线菌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或吸入胸腔引起感染。外界物体或带刺的草刺伤皮肤或黏膜后,使局部发炎坏死,氧气减少,为放线菌无氧繁殖创造了条件。动物的放线菌不能直接传染给人。

症状

犬和猫放线菌病侵害的组织部位包括胸腔、皮下组织、椎骨体,其次为腹腔和口腔,并从发病部位通过血液播散到脑和其他器官。皮肤放线菌病损伤散布全身,但多见于四肢、后腹部和尾巴。发病皮肤出现蜂窝织炎、脓肿和溃疡结节,有时还有排泄窦道。分泌物灰黄色或红棕色,常有恶臭气味。

胸部放线菌病多见于犬,由吸入放线菌或异物穿透胸腔引起肺脏或胸腔发病,或肺脏和胸腔 同时发病。肺放线菌病早期阶段,出现体温稍高和咳嗽,体重减轻。当胸膜出现病变时,由于胸腔有渗出物而表现呼吸困难。胸腔X射线照片,可发现类似诺卡菌病病变。

骨髓炎性放线菌病也多见于犬,猫也有报道。骨髓炎一般发生在第2和第3腰椎及其邻近椎 骨,可能继发于草刺的移行。草刺刺伤脊髓,引起脊髓炎,甚至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此时脑脊髓液中蛋白质和细胞含量增多,尤其是多叶核细胞增多。

腹部放线菌病少见,可能继发于肠穿孔。放线菌从肠道进入腹腔,引起局部腹膜炎,肠系膜 和肝淋巴结肿大,临床症状变化较大,一般表现体温升高和消瘦。

病变

放线菌主要激发脓性肉芽肿反应,细菌在组织中形成菌落,引发周边的化脓性反应,周围单核细胞浸润、形成肉芽以及纤维化。病灶或窦道有渗出液流出,而且往往含有“硫磺样颗粒”,为组织中放线菌菌落聚集物。将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颗粒呈菊花状,核心部分由分枝的菌丝交织组成。周围部分长丝排列成放线状,菌丝末端有交织胶质样物质组成的鞘包围,且膨大成棒状体。病理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中央为紫色,末端膨大部为红色。

诊断

本病的病变比较特殊,除诺卡氏菌病外,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但放线菌病和诺卡氏菌病鉴别诊断比较困难。放线菌革兰氏阳性,无抗酸性,具有分枝菌丝,在无氧条件下繁殖;诺卡氏菌通常具有部分抗酸性,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繁殖。

最主要和简单的方法是从化脓性材料寻找硫磺样颗粒进行压片检查,或者对病料进行革兰氏染色初步掌握病变细菌感染情况。确诊需要从化脓病灶或穿刺组织中分离出放线菌并进行鉴定,通常情况下,黏性放线菌比较容易分离到,而其他菌株由于采样和保存不当(如未立即进行厌氧 保存和厌氧培养)而不易分离到。

治疗

对体表感染病灶可进行必要的外科处理,如引流、灌洗、切开等,辅以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类药物,如氨苄青霉素和甲氧苄氨嘧啶4黄胺甲基异恶唑效果较好。其他药物如红霉素、利福平、头孢噻啶、克林达霉素等也有疗效。

741
阅读
0
评论
--
0
0
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