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主要指红细胞)逸出心脏血管之外称为出血。
- 出血后血液排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 血液在体腔内或组织间隙内蓄积称为内出血。
出血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按照出血的原因不同,出血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2种类型。
1.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是指由于心脏、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可发生于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而且多为局限性。
胃扭转病犬胃壁固定术 |
资源描述:手术过程中创口的出血主要是破裂性出血。
文件来源:Ronald S. Walton DVM
|
引起心、血管破裂性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1)机械性损伤——咬伤、刺伤、挫伤等外伤,引起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出血管外。
- (2)侵蚀性损伤——在肿瘤、炎症、溃疡等过程中,血管壁受周围病变的侵蚀以致血管破裂出血,如肺结核、脓肿等。
- (3)血管壁本身病变——在动脉硬化、动脉瘤、静脉曲张等病变基础上,当动物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导致血管破裂,发生出血。
2.渗出性出血
渗出性出血是指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的通透性升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渗出到血管外。渗出性出血常为全身性。
渗出性出血的主要原因有:
- 血管壁损伤
- 血小板质与量的改变
- 凝血因子缺乏
(1)血管壁的损伤
这是最常见的渗出性出血的原因。能够导致血管壁损伤的因素,常见于:
- 某些急性传染病(如猪瘟、巴氏杆菌病、猪丹毒、猪败血链球菌病、炭疽、鸡新城疫、兔瘟等);
- 寄生虫病(如球虫病等);
- 中毒病(如霉菌中毒等);
- 严重的淤血、缺氧、过敏、维生素C缺乏等
以上因素均能破坏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渗出性出血。
(2)血小板质与量的改变
血小板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功能,受损的内皮细胞可由血小板修复。血小板的质和量的改变,常见于:
-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使血小板数量生成不足;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
- 尿毒症等可使血小板粘附和凝集功能降低;
- 一些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也可破坏血小板。
当血小板减少到一定数量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可引起渗出性出血。
(3)凝血因子缺乏
凝血因子缺乏,机体凝血机能下降,易导致出血。常见于:
- 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或休克等病理过程中,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 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大多数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合成,因此,严重的肝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维生素K缺乏等,均能引起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而发生出血。
出血的病理变化
出血的病理变化因出血的原因、血管种类、局部组织的性质、出血的速度及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
1.内出血
血液在体腔内或组织间隙内蓄积称为内出血。内出血的根据出血的血管、出血量及部位不同,常表现为积血、血肿、瘀斑(出血斑)、瘀点(出血点)、溢血和出血性浸润。
积血——出血后血液流入体腔内蓄积称为积血(如胸腔、腹腔、心包、颅腔的积血等)。
血肿——破裂性出血时,流出的血液蓄积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挤压周围组织并形成肿块。
瘀斑(出血斑)、瘀点(出血点)——多见于皮肤、黏膜、浆膜和实质器官等表面。主要见于渗出性出血。
猪腹部皮肤出血斑点 |
资源描述:猪瘟,腹部皮肤出血斑点。小的点状出血称为瘀点(一般直径不超过1mm);大的斑块状出血称为瘀斑(直径由数毫米至10mm)。
文件来源:陈怀涛,兽医病理学图谱
|
- 小的点状出血称为瘀点(一般直径不超过1mm)。
- 大的斑块状出血称为瘀斑(直径由数毫米至10mm)。
- 皮肤、黏膜的瘀斑呈现紫红色者称为紫癜。
溢血——某些浆膜或组织内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称为溢血,如脑溢血。
出血性浸润——是指毛细血管的血液渗入血管周围间隙,随后浸润到邻近组织内,呈大片暗红色。
2.外出血
外出血的特征是出血后血液排出体外。
- 外伤时伤口处有血液往外流或形成血凝块;
- 肺和气管出血时,血液被咳出称咳血或咯血;
- 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如经口排出称吐血或呕血,如随粪便排出称便血;
- 泌尿道出血时,血液随尿排出称尿血。
镜检,出血组织血管外有散在的红细胞,有时可见吞噬红细胞或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出血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出血的结局
出血的结局因出血的原因、出血量、出血部位等不同而异。一般小血管的破裂性出血,由于受损的血管收缩,局部血栓形成和流出的血液凝固而自行止血。
流入组织内的血液量少时,红细胞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运走,出血灶可完全吸收而不留痕迹。
若出血量较多,则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血红蛋白呈紫红色,随后转化为胆红素呈蓝绿色,最后分解为含铁血黄素呈棕黄色。
大的血肿因吸收困难,常在血肿周围形成结缔组织包囊,随后由结缔组织取代而发生机化。
2.出血对机体的影响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不同而异。一般器官短时少量出血对机体影响不大。
脑、心等重要器官出血时,后果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如:
- 颅内出血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压迫中枢神经组织,引起瘫痪或死亡。
- 心脏破裂出血可引起心包填塞,导致急性心衰。
急性大出血,在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总血量的20%~25%时,机体难以代偿适应,血压急剧下降,可发生出血性休克,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长期反复的少量出血,机体虽能充分发挥代偿适应反应而不会致死,但可导致全身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