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类型及其特征

2019-06-08  吴礼平
导读: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变化。

贫血按病因和发生机理可分为:

失血性贫血

由于出血而使红细胞丧失过多所引起的贫血,称失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的病因

1.急性失血性贫血的病理变化

见于创伤性大出血、产后大出血及肝脾破裂等所致的出血。

Tips:急性失血性贫血的病理过程
  • 短期内:血容量减少,血细胞和血浆按比例丢失,形成正色素性贫血
  • 数小时内:机体出现代偿,动用血库(肝、脾血窦内贮存的血液),使血容量部分恢复;
  • 数天内:血浆恢复,血细胞尚未得到补充,血液被稀释,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均降低;
  • 数周内:骨髓加强造血,外周血液中不成熟的大红细胞增多,血色指数增高,形成高色素性贫血;

a.短时间内机体血液总量减少,超过了红细胞的生成速度及机体血库的代偿限度,在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得不到补充而出现贫血,但此时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正常,此时为正色素性贫血

严重的大出血可导致机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死亡。

b.急性失血数小时后时机体即出现代偿反应。当失血引起外周循环血压降低时,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肝、脾、胃、肠、肌肉、皮下等器官组织内的血管收缩,使蓄积其中的血液参与外周循环。

c.另外,血压降低促使组织间液不断进入血管,从而使外周循环血量得到一定恢复,但同时血液被稀释。

d.随着时间的延长,机体贫血和缺氧,肾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骨髓造血机能加强,外周血中出现多量的网织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其中杆形核等幼稚型白细胞比例升高,有时还可见血小板增多,这些都是骨髓造血机能增强的表现。

肉眼可见所有器官组织显著苍白,可视黏膜和皮下组织尤其明显。脾体积缩小,切面红髓减少。长骨骨体中红骨髓增多。

icon口腔黏膜苍白
口腔黏膜苍白
资源描述:病犬口腔黏膜、齿龈黏膜苍白(该犬在口腔黏膜上有色素斑,为正常现象)。

2.慢性失血性贫血的病理变化

慢性失血性贫血见于慢性或少量反复出血的一些疾病,如一些体内外寄生虫病。

初期由于丧失的红细胞数量不多,易被骨髓造血功能所代偿,贫血症状不明显。

但长期反复失血,由于铁丧失过多,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而呈现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未成熟的红细胞增多,大小不均,形态异常。

严重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肝、脾内出现髓外造血灶。动物表现为消瘦、被毛杂乱、可视黏膜苍白,浆膜、黏膜可见点状出血,皮下水肿等。

溶血性贫血

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超过了机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引起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1.生物性因素

多种微生物(钩端螺旋体、溶血性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梭菌、猪瘟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等)、血液寄生虫(锥虫、梨形虫、犬巴贝斯虫、附红细胞体等)感染,均能引起动物红细胞破坏。

2.物理性因素

3.化学性因素

含铜、铅、氯酸钾、苯、苯肼、皂苷、蛇毒、胆酸盐等化学物质,如:

4.免疫性因素

常见于新生仔畜免疫溶血性疾病异型输血自身免疫溶血性疾病等。

5.遗传性因素

见于遗传性血液病及代谢病。由于致病基因的作用,致使红细胞发育异常,呈现某些自身缺陷,从而引起红细胞溶解破坏而发生溶血,如镰刀形贫血症。

溶血性贫血的病理变化

一般情况下,血液总量不减少,单位容积红细胞明显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增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还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

icon网织红细胞(人)
网织红细胞(人)
资源描述:网织红细胞是成熟红细胞的前身。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增生发育过程是: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含有少量RNA,用新亚甲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进一步成熟,RNA消失而为成熟红细胞。

动物临床症状明显,全身皮肤、黏膜贫血,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

剖检可见:

再生障碍性贫血

因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不足或缺陷所引起的贫血称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液中除红细胞减少外,往往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即多系血细胞渐进性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1.物理性因素

动物长期处在X射线、镭或放射性同位素锶、钙等的辐射(电离辐射)环境下,容易造成骨髓干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合成受阻,同时又可损害骨髓基质细胞,使骨髓造血机能丧失。

2.化学性因素

经三氯乙烯抽提的饲料(豆饼)、蕨类植物、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某些抗生素、有机砷化合物、苯及其衍生物类化学物质等都可引起骨髓干细胞损伤,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

氯霉素的立体结构与嘧啶核苷酸相似,可发生竞争性抑制,阻断mRNA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

3.生物性因素

马传染性贫血、牛恶性卡他热、鸡传染性贫血、鸡包含体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病原在体内产生的有毒产物可引起造血细胞受损而发生贫血。

4.骨髓疾病

白血病骨髓瘤等,使骨髓组织破坏或功能抑制,另外慢性肾脏疾病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而引发贫血(肾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变化

外周血中正常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数量呈进行性减少,甚至消失,红细胞大小不均,并呈异形性。除了红细胞减少外,还伴有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即多系血细胞渐进性减少

同时皮肤、黏膜有出血和感染等临床症状,动物反复发热,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骨髓检查,骨髓造血组织发生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红骨髓逐渐被黄骨髓取代,镜下只能见到少量红骨髓呈岛状散在。血清铁和铁蛋白含量增高。脾中脾小体萎缩,数量减少。肝汇管区及肝窦内有时可见髓外造血灶

营养不良性贫血

因造血必需原料缺乏或不足造成红细胞生成不足而引起的贫血称营养不良性贫血

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病因

主要由于蛋白质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等造血必需原料缺乏或不足所致,临床上以猪、犬等缺铁性贫血最为多见。

1.缺铁性贫血

由于饲养管理不善,食物中长期缺铁,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功能障碍,造成营养吸收不良或大量丢失以及长期慢性失血,造成多量的铁丢失等,均可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

在血红蛋白的合成中,既与原卟啉结合直接生成血红蛋白外,还参与体内一些氧化呼吸酶的辅酶的形成。

因此,体内缺铁时,除了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性贫血外,严重缺铁时还可引起一些氧化呼吸酶类(如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降低,进而引起骨髓的造血机能减退,致使红细胞生成减少。

同时,红细胞内含铁酶的活性降低,影响氧化还原系统的功能,可引起红细胞的脂质、蛋白质和糖代谢障碍,改变红细胞膜的结构,使红细胞易于在脾内被破坏,引起血管外溶血

2.维生素B12缺乏

维生素B12一般不会发生缺乏,但当各种原因引起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一种糖蛋白)缺乏或肠吸收机能障碍时,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时,胸腺嘧啶核苷酸生成受阻,从而导致骨髓幼红细胞内DNA的合成障碍,细胞核分裂受阻,呈现核异常,细胞增殖数量减少,故红细胞生成减少而引起贫血。

但此时RNA的合成未受影响,胞浆内血红蛋白合成仍能继续进行,致使胞浆与胞核的发育不相一致,从而出现巨幼红细胞,最后成为大红细胞,即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大于正常,故此型贫血又称为巨幼红细胞贫血大红细胞贫血

同时,造血组织中的粒系细胞的核中DNA合成也发生障碍,故在骨髓中可见有体积较大的幼稚粒细胞和血液中出现分叶过多的嗜中性粒细胞等变化。

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病理变化

一般病程较长,动物形体消瘦,血液变稀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色变淡,严重者会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等恶病质状态。

总结

上述四类贫血的不同特点详见下表。

icon不同类型贫血的特点比较
不同类型贫血的特点比较
▼微信公众号『云端兽医』
qrcode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更多功能,可访问『云端兽医』网站
www.cloudvet.org
推荐继续阅读
  1. 肺毛细线虫病
  2. 毛尾线虫病(鞭虫病)
  3. 钩虫病
  4. 一例犬洋葱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5.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
  6. 贫血对机体的影响
  7. 贫血的概念与贫血的分类
  8. 梗死:原因、机理、病理变化及结局
  9. 局部贫血:原因、机理、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10.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小红细胞
  11. 执业兽医师考试总结:兽医传染病学(马、兔和貂的重要传染病)
  12. 红细胞计数(显微镜计数法)
  13. 血常规检验:RBC(红细胞数)
  14. 绦虫病
  15. 犬恶丝虫病
  16. 维他补血液(青岛康地恩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17. 右旋糖酐铁注射液(成都新亨药业有限公司)
  18. 右旋糖酐铁硒注射液(UK BLESS PET ANIMAL PROTECTION LIMITED)
  19. 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爱迪森(北京)生物科技育限公司)
  20. 华支睾吸虫病
visit 14891
read 5453
like 1
favorite 1
comment 0

post-comment 撰写评论

展开阅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