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又名猫抓热,cat scratch disease,CSD)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以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疱、继而发展为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猫和人玩耍 |
资源描述:与猫玩耍时被抓伤,是人感染猫抓病的常见原因。
文件来源:https://www.cdc.gov/healthypets/diseases/cat-scratch.html
|
顾名思义,猫抓病是人被汉赛巴尔通体带原的猫只抓或咬伤之后被传染的疾病,此外若猫只舔舐人的伤口也有可能会被传染猫抓病。
致病菌为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汉赛巴尔通体的主要传播者为跳蚤,当猫只被跳蚤叮咬或者在理毛时吃进含病原体的跳蚤粪便时便会感染。甚至是猫只之间因打架造成伤口时也有机会互相传染猫抓病。大约40%的猫在其生命中的某个时间曾感染并带原。
猫血巴尔通氏体 |
资源描述:猫血巴尔通体由嗜碱性小体组成,多数呈杆状,大小为0.2~3μm。主要寄生于宿主红细胞表面,有双层膜,但无细胞壁结构。
文件来源:高得仪,韩博等编著,宠物疾病实验室检验与诊断彩色图谱
|
汉赛巴尔通体 |
|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受汉赛巴尔通体感染的猫并不会出现任何病征。目前还没有证据指出汉赛巴尔通体会透过跳蚤叮咬人类而直接传染给人,且尚无人传人的例子出现。
在临床上感染猫抓病的病例以小孩及年轻人居多。当受感染的猫舔人的伤口、抓伤或咬伤皮肤表面时,病原就有机会传播至人体。
猫抓热-腋下淋巴结肿大 |
资源描述:手背被猫抓伤,发生猫抓病感染后出现腋下淋巴结肿胀的症状。
文件来源:https://www.cdc.gov/healthypets/diseases/cat-scratch.html
|
如果受感染者免疫功能异常,则可能导致全身性的菌血症、败血症、视神经受损或视网膜血管炎、脑炎、癫痫样抽搐或进行性昏迷 (脑病型猫抓病)、肝脾肿大(肝脾型猫抓病)、骨髓炎、心内膜炎、上皮血管瘤等。
猫抓病病原的检测方面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有血液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检测等三种方式为主。
血液培养是在未投药前就采取的血样检体中透过血液培养而分离出病原体。这是最直接的检测方法,但是由于病菌间断地出现于血液中,极容易造成诊断上误判,因此需要重复几次试验,所以需要耗时较久。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三者之中最为灵敏的检测方式,可以直接检测病人血液中是否含有汉赛巴尔通体的DNA来判断病人血液中是否存在病原菌。整个检测过程只需要2~3个小时左右,是目前最常采用的检测方式。
至于利用免疫测定法,检测病人血液中是否含有汉赛巴尔通体的抗体则是较不常使用的检测方式。
由于汉赛巴尔通体会顺着血液流至微血管并躲藏在其中,因此常常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血液样品的检测有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目前临床诊断上主要依靠是否存在临床上的症状,以及是否曾经被猫抓伤、咬伤等病史。
当病患出现猫抓病症状时,给予抗生素治疗是目前最常采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阿奇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Azithromycin、Rifampin、Ciprofloxacin)等抗生素是目前常采用的几种抗生素,疗程约在7天左右。
病患若无免疫上的状况,或者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一般猫抓热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并发症。
据统计,猫抓病的病例发生率在美国大约是每10万人中出现9例左右。在台湾,因为猫只多养在室内,因此猫抓病的病例较少。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网站显示,台湾在2007猫抓病确诊病例为7例,等于每十万人口确定病例数为0.03人。
虽然猫抓病在台湾的病例较美国少,但随着养猫人口越来越多,猫抓病的预防也变得越发重要。
平时除了需要定期给猫只施用除蚤药品之外,也需要经常帮家中的猫剪指甲,并且维持居家环境的清洁,减少跳蚤叮咬家中猫只的机会。
当被猫只抓伤咬伤时,需要马上用清水跟肥皂清洁伤口,也不要让猫只舔舐饲主的伤口。如此一来,罹患猫抓热的风险自然便会降低。
▼微信公众号『云端兽医』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更多功能,可访问『云端兽医』网站 www.cloudvet.org |
推荐继续阅读 |
撰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