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免疫缺陷病

2016-06-14  姚蕴华
导读:猫免疫缺陷病(feline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是由猫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FI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免疫功能低下,呼吸、消化系统炎症,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容易继发感染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流行广泛,以中、老年猫多发。由于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猫的症状与人的艾滋病相似,故又叫猫艾滋病(FAIDS)。由于FIV可在T细胞内增殖并杀伤T细胞,故最初又称为猫嗜T淋巴细胞病毒(Feline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猫免疫缺陷病(feline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是由猫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FI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免疫功能低下,呼吸、消化系统炎症,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容易继发感染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流行广泛,以中、老年猫多发。由于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猫的症状与人的艾滋病相似,故又叫猫艾滋病(FAIDS)。由于FIV可在T细胞内增殖并杀伤T细胞,故最初又称为猫嗜T淋巴细胞病毒(Feline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病原

FIV是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猫慢病毒群(Feline lentivirus group)中的唯一成员。

HV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05~125nm,核衣壳呈棒状或锥形,偏心,从感染细胞的细胞膜上出芽而释放。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线性RNA的二聚体。

目前,已经测定了几株FIV的全部或部分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前病毒DNA基因组长约9500bp,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和355bpo其中gag基因1350bp,编码核心蛋白前体,该前体可被水解为基质蛋白、衣壳蛋白和核衣壳蛋白;pol基因与gag基因的3'末端部分重叠,通过核糖体移位,表达产生Gag-pol多聚蛋白。pol基因编码水解酶、反转录酶、脱氧尿苷三磷酸酶和整合酶(IN);env基因编码囊膜表面蛋白和芽膜蛋白。除了gag、pol和env3个主要开放阅读框架(ORF)外,FIV还含几个小ORF,编码调节蛋白如Rev、Vif等。基因组中在相当于HIV tat 基因的位置上,FIV有一个称作~A’,的小ORF。但ORFA不是FTV在猫T淋巴细胞系内复制的必需基因。

FIV不同毒株间核苷酸序列有差异,大部分差异分布在env基因中,变异的核苷酸不是随机分布的,多发生于被保守区分隔形成的可变区内。FIV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接近于EIAV,但与其他慢病毒包括灵长类动物的慢病毒的差距较大。

据报道,FIVgpl20与马传染性贫血阳性血清之间有一定的反应性,这种反应依赖于gpl20的糖基化。FIV衣壳蛋白(p24)可与EIAV、HIV、SIV相应蛋白的抗血清以及某些EIAV感染马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FIV可在体外感染猫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脑细胞。常用于FIV增殖的猫成T淋巴细胞系有FL-74、3201、MYA-1和FeH)39。其中MYA-1对所测试的几株FIV均敏感,可用于病毒的分离、滴定和中和试验。FIV感染细胞后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其特征为合胞体细胞形成、细胞中出现空泡和细胞崩解。MYA-1细胞感染FIV后发生细胞凋亡。某些F1V毒株在持续性感染猫白血病病毒的Crandell猫细胞(CRFK)、猫成淋巴细胞(FL-74)上增殖时,病毒滴度很高,但不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FTV对热、脂溶剂(如氯仿)、去污剂和甲醛敏感,蛋白酶能除去病毒粒子表面的部分糖蛋白。但对紫外线有很强的抵抗力。

流行病学

FIV与其他慢病毒一样,具有严格宿主特异性,可能只感染猫,而不会在其他动物间传播流行。

FI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世界各地健康猫群的抗体阳性率略有差异,通常为1%~15%,美国为1.5%~3.0%,日本高达29%。成年猫FIV抗体较常见,以5岁以上猫的血清阳性率最高。公猫的抗体阳性率比母猫高2倍,群养猫的阳性率高于单养者,杂种猫高于纯种猫,流浪猫和野猫高于室内家养猫。

目前,对FIV的传播机制了解甚少,但FIV在睡液中的含量较高,可经睡液排出。含毒唾液可经皮下、肌肉、腹腔或静脉接种而实验感染易感猫,并在接种后,很快就能从血液和睡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一般认为猫与猫的打斗、咬伤为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一般的接触、共同饲槽和睡窝不能传播本病,也很少经交配传染。母猫和仔猫之间的水平传播也不多见。

症状

FIV感染的潜伏期很长,因此,自然病例主要见于中、老年猫。感染猫免疫功能低下,易遭受各种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的侵袭,抗生素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根除疾病。FIV感染后的常见症状是发热,慢性口腔炎,严重齿龈炎,慢性上呼吸道病,消瘦,淋巴腺病,贫血,慢性皮肤病,慢性腹泻和神经症状等。和人HIV感染相似,FI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期、无症状携带期(AC)、持续的扩散性淋巴瘤期(PGL)、AIDS-相关综合征(ARC)和艾滋病期4个期。急性期可达4周或长达4个月。有的猫出现淋巴结肿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烧和腹泻;有的急性感染期无临床症状。无症状携带期可能持续几个月至几年,随之为一个短的PGL期,但ARC和艾滋病期不明显。猫的ARC期常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紊乱并伴有皮肤及淋巴结疾病,机会性感染加重,并表现严重消瘦和淋巴样衰竭等艾滋病症状。

自然感染猫18%发病死亡,18%出现严重疾病,50%以上无临床症状。但猫一旦进入ARC和AIDS期,其平均寿命不足1年。25%~50%阳性猫的口腔出现溃疡或增生;约30%FIV发生慢性上呼吸道疾病;10%~20%为持续性腹泻。

FIV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比较常见,表现为动作和感觉异常或行为改变,如瞳孔反应迟缓、瞳孔不等,听力和视力减退,正常反射减退,感觉和脊髓传导加快,睡眠紊乱等。这是由FIV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FIV感染引起的眼疾很多,但通常不出现视力明显减退,所以必须仔细检查才能发现。与FIV有关的眼病包括前眼色素层炎和青光眼。前眼色素层炎时眼房水发红,虹膜充血,眼球张力减退,瞳孔缩小或瞳孔不均,后部虹膜粘连和前部囊下白内障,部分患猫在玻璃体前有点状的白色浸润。个别猫晶状体脱位或视网膜脱离,但不出现临床症状。青光眼常继发性引起眼内发炎或形成肿瘤,眼内压上升,眼积水和视力丧失。FIV感染引起眼病的原因尚不清楚。

临床症状明显的病猫,血细胞出现异常,如贫血、淋巴细胞减少症、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红蛋白过多等,另有约10%的猫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感染猫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常常导致其他病原体继发感染,如疱疹病毒和杯状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细菌和细小病毒样病毒引起的肠炎或腹泻、真菌引起的皮肤病以及寄生虫病等。

FIV感染的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CD4+细胞)。此外,还可感染巨噬细胞、巨核细胞和单核骨髓瘤细胞。感染作用主要是溶解CD4+细胞。FIV感染猫的免疫机能缺陷,可在感染后数月内检查出来。感染10个月后,可以查到外周血液循环中CD4+细胞减少,CD4+/CD8+细胞比例下降,CD4+细胞对体外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免疫功能障碍逐渐趋于严重。

诊断

猫感染FIV后,潜伏期很长,即使出现临床症状,也是与其他病原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应注意区别猫艾滋病与猫白血病,二者的症状十分相似,均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低热、口腔炎、齿龈炎、结膜炎和腹泻等。但HV引起的猫艾滋病,齿龈炎更为严重,齿龈极度红肿。确诊猫艾滋病主要靠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

病毒分离的最好样品是肝素抗凝血。室温条件下,病毒在该样品中可存活1d左右,如将血样立即与3倍的细胞培养液混合,则有利于血细胞存活,可提高病毒的分离成功率。分离病毒的程序因实验室而异,一般方法是首先分离并收集淋巴细胞,然后加含Con A的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Con A可促进猫T4细胞分裂。但ConA似乎对FIV增殖有抑制作用,因此2~3d后要清洗细胞,并重悬于不含Con A并加有白细胞介素-2的营养液中。每10d左右补加新培养液、经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和营养液,每周观察细胞病变,或用电镜观察病毒粒子,或测定培养物的反转录酶(RT)活性,连续观察6周。电镜超薄切片可鉴定FIV粒子。

抗体的检测通常是用市售ELISA、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试验试剂盒。因ELISA有时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故有些实验室用免疫荧光和免疫斑点法加以验证。免疫印迹法可同时检查几种病毒蛋白抗体,因而是最特异的检查抗体方法。近年来,逐步应用重组蛋白或人工合成的多肽代替病毒裂解物作为抗原,ELISA的特异性已经得到很大改进。

虽然许多FIV感染猫最终发展成猫艾滋病,但潜伏期很长,而有的猫在临床上从不发病。因此,对一只临床健康的猫来说,从其体内检出病毒或抗体,不能证明该猫已患猫艾滋病,也不能据此做出可靠的预后判断。另一方面,抗体和病毒分离阴性的猫也不能排除FIV感染,因为有些猫感染后需1年或更长时间血清检测才转为阳性,并且在患病后期抗体也可能下降到不能检出的水平。

PCR可检出病毒的基因组核酸,对检测血清阳性的可疑病例很有帮助。

国外为确诊猫艾滋病,常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持续性白细胞减少(特别是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γ球蛋白血症。淋巴结活检可见增生(早期)或萎缩(晚期)。CD4+细胞计数及CD4+/CD8+比例的检查可作为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方法。

防治

控制病毒散播的惟一途径是防止健康猫接触感染猫。因此,限制猫自由出入,防止健康猫和野猫或流浪猫接触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引进猫应进行FIV感染诊断,并在条件允许时,隔离饲养6~8周后,检测是否存在FIV抗体,只有抗体阴性猫才可领养或入群。

目前尚无预防F1V感染的商用疫苗。某些灭活苗或弱毒苗仅能抵抗同源株感染,但对异源毒株无效。重组疫苗和多肽苗亦未研制成功。

抗FIV特异的化学药物也无市售,但有两种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已在使用中。一种为反转录酶抑制剂即AZT(每千克体重5mg),AZT主要通过阻止病毒复制起始发挥作用。治疗后,F1V感染猫的一般临床症状如胃炎、眼色素层炎及腹泻等明显改善。但在使用AZT时,应监测机体是否有贫血、血细胞减少和肝中毒等现象,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另一种是免疫调节药物,如α干扰素(30IU/只)等,它们通过剌激白细胞介素-1等的释放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公共卫生

家猫的FTV感染对公共卫生几乎没有影响。F1V具有种属特异性。在和FIV或其感染猫密切接触的兽医、养猫人以及研究者的血液中,均检测不到FIV的抗体。应当注意的是,由于FIV对其感染的猫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此,病猫可成为弓浆虫或隐孢子虫等病原的储存宿主,对于免疫功能不好的个体可能带来健康危险。

▼微信公众号『云端兽医』
qrcode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更多功能,可访问『云端兽医』网站
www.cloudvet.org
推荐继续阅读
  1. 牙周病
  2. 猫临床中最多见的5种病
  3. 口炎
  4. 猫杯状病毒感染
  5. 唾液腺炎
  6. 齿龈炎
  7. 念珠菌病
  8. 系统性红斑狼疮
  9. 肺毛细线虫病
  10. 毛尾线虫病(鞭虫病)
  11. 钩虫病
  12. 一例犬洋葱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13.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
  14. 贫血对机体的影响
  15. 贫血的类型及其特征
  16. 贫血的概念与贫血的分类
  17. 梗死:原因、机理、病理变化及结局
  18. 局部贫血:原因、机理、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19.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小红细胞
  20. 执业兽医师考试总结:兽医传染病学(马、兔和貂的重要传染病)
visit 6528
read 970
like 0
favorite 0
comment 0

post-comment 撰写评论

展开阅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