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vet logo 知识库

家禽运动系统解剖

吴礼平 发布于 2017-08-01
导读:禽骨胳的特点是强度大,重量轻,成年时气囊扩展到许多骨的髓腔和松质骨间隙内,取代骨髓而成为含气骨。禽肌肉的肌纤维较细;肌内没有脂肪沉积。肌纤维也分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以及中间型的肌纤维;各种肌纤维含量在不同部位的肌肉和不同生活习性的禽类有较大的差异。

家禽包括鸡、鸭、鹅和鸽,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纲,因适应飞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机体构造形成了禽类独有的一系列特征。在人类长期饲养和驯化条件下,有些家禽已经丧失飞翔能力,但身体构造仍保留其特点。

一、骨胳和关节

禽骨胳的特点是强度大,重量轻。强度大是由于骨的无机盐中含钙盐较多(如在鸡,钙占37.2%,磷占16.42%),骨密质非常致密;同时,有些骨在生长时互相愈合。重量轻是由于成年时气囊扩展到许多骨的髓腔和松质骨间隙内,取代骨髓而成为含气骨。但在幼禽,几乎所有骨都含有骨髓。

禽的骨在发育过程中不形成骨骺,骨的加长主要有赖于骨端软骨的增生和骨化。雌禽的某些骨内,在产蛋期前形成类似松质骨的所谓髓骨,随着蛋壳形成的周期而增生和吸收,可贮存或释放钙盐,补充肠管对钙的吸收不足而供形成蛋壳之需。

icon典型的鸽子骨骼
典型的鸽子骨骼
资源描述:1. 颅骨 2. 颈椎 3. 叉骨 4. 鸟喙骨 5. 肋骨钩状突 6. 龙骨突 7. 髌骨 8. 跗跖骨 9. 趾骨 10. 胫骨 (胫跗骨) 11. 腓骨 (胫跗骨) 12. 股骨 13. 坐骨 (髋) 14. 耻骨 (髋) 15. 髂骨 (髋) 16. 尾椎 17. 尾综骨 18. 综荐骨 19. 肩胛骨 20. 腰椎 21. 肱骨 22. 尺骨 23. 桡骨 24. 腕骨 25. 掌骨 26. 指骨 27. 小翼羽
A stylised bird skeleton 1. Skull, 2. Cervical vertebrae, 3. Furcula, 4. Coracoid, 5. Uncinate process, 6. Keel, 7. Patella, 8. Tarsometatarsus, 9. Digits, 10. Tibiotarsus (10 and 11), 11. Tibiotarsus (10 and 11), 12. Femur, 13. Pubis (innominate bone), 14. Ischium (innominate bone), 15. Illium (innominate bone), 16. Caudal vertebrae, 17. Pygostyle, 18. Synsacrum, 19. Scapula, 20. Lumbar vertebrae, 21. Humerus, 22. Ulna, 23. Radius, 24. Carpus, 25. Metacarpus, 26. Digits, 27. Alula.

(一)躯干骨胳

家禽的颈一般较长,呈“S”形弯曲。颈椎数目较多(鸡14个,鸭15个,鹅17个,鸽12个),运动灵活。颈椎的关节突发达,椎体的前、后关节面呈鞍状。寰椎小,与枕髁形成多轴关节,与枢椎形成活动性较小的寰枢关节。胸椎数目较少(鸡、鸽7个,鸭、鹅9个)。椎体侧面有与肋头成关节的小凹,板状的横突上有与肋结节成关节的小凹;鸡的椎体还具有腹侧嵴。

鸡和鸽的第2-5胸椎愈合,第7胸椎与综荐骨愈合;鸭和鹅的后2-3个胸椎与综荐骨愈合。腰椎和荐椎共有14-15个,互相愈合成综荐骨。尾椎有5个,可活动;最后一块是三棱形的综尾骨,在胚胎时期由数个尾椎愈合而成,为尾羽的支架,附着有尾肌。椎管沿脊柱全长延伸,从枕骨大孔向后直至综尾骨。

肋的数目与胸椎一致,鸡、鸽7对,鸭、鹅9对。除前1-2对外,每一肋分为背侧的椎肋骨(背肋骨)和腹侧的胸肋骨(腹肋骨);二者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前部为钝角,向后逐渐减小为锐角。椎肋骨的上端以肋头和肋结节与相应的胸椎形成关节;肋体上还有钩突,向后覆盖于后一肋骨的外侧面,起加固胸廓侧壁的作用。第1和最后2(鸡、鸽)或3(鸭、鹅)个椎肋骨无钩突。胸肋骨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肋软骨,其长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大;除最后1-2对外,下端与胸骨形成活动关节,鸡的最后胸肋骨则连接在前1个胸肋骨上。

胸骨非常发达,为背侧面略凹的骨板,构成体腔底壁的支架。腹侧正中有纵行的胸骨嵴,又叫龙骨,飞翔能力强的鸟类特别发达,供强大的胸肌附着。胸骨的前部形成一正中突(胸骨棘)和1对前外侧突,以鸡的较发达。胸骨后部形成1对后外侧突;鸡、鸽还有胸突,从后外侧突(鸡)或直接从胸骨(鸽)向后向上伸出。后外侧突与胸骨中部之间形成卵圆切迹,鸡的很深,鸭、鹅较浅,鸽的则围成小的卵圆孔。卵圆切迹或孔上封闭以薄的纤维膜。胸骨前缘有1对乌喙关节沟,与乌喙骨构成关节。胸骨侧缘有成对的肋关节面,与胸肋骨成关节。胸骨内面以及侧缘上具有大小不等的一些气孔,与气囊相通。

icon鸡的骨骼
鸡的骨骼

(二)头骨

禽头骨高度特异化。颅骨与面骨以大而深的眼眶为界。颅骨各骨较早就互相愈合,无骨缝可见。

icon鹅的头骨
鹅的头骨

颅骨较厚,为含气骨,其骨松质的间隙通中耳腔,再经咽鼓管间接通咽。

  • 枕骨只有1个较小而呈半球形的枕髁。
  • 颞骨的外耳道很短,外耳门较大;颞骨鳞部在眶后方形成眶后突,鸡还有颧突与之相连合。
  • 筛骨的垂直板形成左、右眼眶的眶间隔,水平板位于眶上方,有1对嗅神经孔。眶后部有1对较大的视神经孔,其上方有小的滑车神经孔,后方有眼神经孔,下方有动眼神经孔和外展神经孔。外耳门前方、眶后突的内侧,有上颌下颌神经孔,有时部分地分为两个孔。
  • 枕骨大孔两旁有舌下神经孔。

面骨因没有齿,一般较轻,但其形态和大小在不同禽类因喙的形状不同而有差异。

  • 切齿骨构成上喙的大部分,鸡、鸽为尖锥形,鸭、鹅长而扁。
  • 上颌骨小,构成上喙的后下部。鼻骨位于上喙的后上部,与切齿骨之间围成骨质鼻孔,与额骨间形成可屈曲的骨缝。
  • 泪骨构成眶的前界,与额骨形成可动连接。
  • 颧骨由轭骨和方轭骨构成,细长,与上喙相连。
  • 方骨位于颞骨与下颌骨之间,与颞骨鳞部形成活动关节,又通过翼骨和腭骨以及颧骨与上喙相联系;下端则以发达的髁与下颌骨形成方骨下颌关节。方骨有眶突,作为肌肉的杠杆,肌肉收缩时将方骨向前拉,通过翼骨、腭骨和颧骨,作用于鼻骨之间可活动的骨缝,使上喙向上提,上、下喙开张较大,以利于采食。下颌骨是下喙的基础,形态与上喙相对应,每侧由5块骨构成,仍保留爬行类的特征,幼年时各骨可分开。
icon禽方骨作用模式图
禽方骨作用模式图

舌骨包括舌骨体和1对舌骨支。舌骨体由前向后分为三段:舌内骨、前基舌骨和后基舌骨。鸡、鸽的舌骨呈矛形;鸭、鹅的呈长板形。前基舌骨后端有1对关节面与舌骨支成关节。舌骨支由两段构成,相当于角舌骨和上舌骨,从前基舌骨向后呈半环形绕过颅骨后面至颅顶,仅以肌肉与下颌骨相联系,活动性较大。

(三)前肢骨

肩带骨完整,有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肩胛骨狭长,与胸部脊柱平行;前端与乌喙骨相连接,后端达髂骨。乌喙骨强大,斜位于胸廓之前,下端与胸骨形成牢固的关节;上端与肩胛骨连接,共同形成关节盂。锁骨较细;两侧锁骨在下端汇合,因此常合称叉骨。鸡、鸽的叉骨呈“V”字形,下端在鸡形成圆形骨板,鸽形成突起。鸭、鹅的叉骨呈“U”字形,下部钝圆。锁骨上端以结缔组织与乌喙骨相连。肩带部三骨在互相连接处形成三骨管,供肌腱通过。此外,在胸骨、乌喙骨和锁骨之间,连有薄而牢固的结缔组织膜。

前肢的游离部形成翼,分3段,平时折曲成“Z”字形贴于胸廓上。翼骨的组成基本与家畜前肢骨游离部相似。

第1段是发达的肱骨,鹅的最长;近端有大而呈卵圆形的肱骨头,与肩带骨的关节盂形成肩关节;略下方有大的气孔。肱骨远端为滑车,由两个髁构成。

第2段是前臂骨,有尺骨和桡骨,两骨长度相似,尺骨较发达;两骨间在两端形成关节,其余大部分以骨间隙分开。前臂骨的近端以窝与肱骨滑车形成肘关节,远端与两腕骨形成关节。

第3段相当于前脚骨,也由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但退化较多。近列腕骨愈合为尺腕骨和桡腕骨两块骨。掌骨只保留第2、3、4三块掌骨,已愈合为一;因远列腕骨也与之愈合,因此又称腕掌骨。其中第3掌骨最发达,第2掌骨仅为其近端的小突起;第4掌骨呈细的弓形。禽有3指:第2指有2个指节骨,但鸽仅有1个;第3指最发达,有2个指节骨,鹅有3个;第4指仅有1个指节骨。

 前肢的肩关节强大,为双轴关节,在展翼和收翼时作屈伸运动,在飞翔时作上下扑动。肘关节除屈伸运动外,由于尺骨与桡骨间形成两个桡尺关节,允许尺骨与桡骨作纵向滑动,从而使肘关节与腕关节联合行动,能同时伸或屈。指关节则联系紧密,活动性很小。

(四)后肢骨

盆带骨骼为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左、右髋骨与脊柱的综荐骨广泛而牢固地连接形成骨盆。禽骨盆的底壁是开放的,以适应产出有硬壳的卵。

  • 髂骨长,分髋臼前部和后部;内侧缘与综荐骨形成骨性结合和韧带连合。背面在前部有供臀肌附着的窝;后部隆起,直接位于皮下;内面凹,为肾面,容纳肾。
  • 坐骨为长三角形骨板,位于骨盆后部腹侧,与髂骨之间形成髂坐孔,供血管和神经通过。耻骨狭而长,位于坐骨腹侧,与坐骨之间在近髋臼处形成闭孔,其余大部分以坐耻窗互相分开。
  • 耻骨前端形成耻骨突,鸡较明显;后端形成耻骨尖(ape   pubis),突出于坐骨之后,可在肛门下方两侧触摸到。公禽的两耻骨尖相距很近,母禽较宽,特别在产蛋期。

髋臼位于髋骨中部,由3骨构成。但鸡和鸭的耻骨不参与。髋臼深,底部常为一孔,以膜封闭。在髋臼的后上方,髂骨上有一个被覆软骨的隆起,叫对转子突。

后肢的游离部为腿骨,与哺乳动物一样也分为3段。

第1段是股骨,为坚强的管状长骨,但短于小腿骨,特别在鸭、鹅;它从髋臼斜向前下而略向外。其上端在内侧有股骨头,外侧有大转子;下端在前面为股骨滑车,向后延续为股骨髁。髌骨(膝盖骨)为卵圆形小骨,与股骨滑车成关节。

第2段小腿骨有胫骨和腓骨,从股骨斜向下向后。胫骨发达,在鸡、鸽比股骨长1/3-1/2,在鸭、鹅则几乎为股骨的1倍。胫骨上端为两个髁,下端为滑车,由与胫骨愈合的近列跗骨形成。所以胫骨又称胫跗骨。腓骨退化,由腓骨头向下逐渐变细。

第3段为后脚骨,仅有跖骨和趾骨,跗骨已分别与胫骨、跖骨愈合。跖骨有大跖骨和小跖骨,大跖骨发达,由第2、3、4跖骨以及远列跗骨愈合而成,因此又称跗跖骨。大跖骨在家禽以鸡的最长,鸭的最短;公鸡的跖骨上有距突,是距的骨质基础。大跖骨上部的后面形成嵴和沟,下端为3个互相分开的滑车,与相应的趾骨形成关节。第1跖骨小,以韧带连接于大跖骨下端内侧。家禽有4趾,第1趾向后向内,其余3趾向前,以第3趾最发达。第1至第4趾的趾节骨数目不等,分别有2、3、4、5个;末节为爪骨,藏于爪内。

髋关节为髋臼与股骨头构成的多轴关节,但因对转子突与大转子之间也参与形成其一部分,限制了关节的外展运动,从而增强了此关节的稳定性。膝关节的髌骨只有一条髌直韧带。胫骨与大跖骨之间形成的跗关节,实际上相当于跗间关节,与膝关节都属于单轴关节,可作屈伸运动。跗关节内也有两块软骨板,但较膝关节的半月板小;此外,在其后方的肌健中还有1块籽骨。跖骨与趾骨之间,以及各趾节骨之间,都形成单轴关节,进行屈伸运动。

二、肌学

禽肌肉的肌纤维较细;肌内没有脂肪沉积。肌纤维也分白肌纤维红肌纤维,以及中间型的肌纤维;各种肌纤维含量在不同部位的肌肉和不同生活习性的禽类有较大的差异。鸭、鹅等水禽和善飞的鸟类,红肌纤维含量多,肌肉大多呈暗红色。飞翔能力差或不能飞的禽类,有些肌肉主要由白肌纤维构成,如鸡的胸肌,颜色较淡。红肌的血液供应丰富,肌纤维较细,含线粒体和肌红蛋白较多;收缩作用较慢但持久。白肌的血液供应较少;肌纤维较粗,含线粒体、肌红蛋白较少而肌糖原较丰富;收缩作用较快但短暂。

禽全身肌肉的分布和发达程度因部位而有所不同,与各部位活动的复杂性及运动量的大小有关。

icon鸡的肌肉
鸡的肌肉

(一)皮肌

薄而分布广泛,主要与皮肤的羽区相联系,控制其活动。翼部皮肤形成的皮肤褶称翼膜。有4块前翼膜肌作用于前翼膜(propatagium)。当翼伸展时,翼膜肌使前翼膜张开;当翼收拢时,前翼膜因所含弹性组织而自行回缩。颈皮肌向腹侧分出一束,形成嗉囊的肌性悬带,收缩时有协助嗉囊周期性排空的作用。

(二)头部肌

禽因无唇、颊、耳廓和外鼻,面部肌不发达。但咀嚼肌很发达,除作用于上、下喙的下颌内收诸肌、伪颞肌、翼肌和下颌降肌外,还有作用于方骨的方骨前引肌。舌的固有肌虽不发达,但具有复杂的一系列舌骨肌,使舌在采食和吞咽时可作灵敏而迅速的运动。

(三)颈部肌

禽的头颈运动灵活,以便进行采食等多种活动,因此颈肌的分化较多,大都是多节肌及其复合体。位于前几个颈椎背侧浅层的复肌,终止于枕骨,当雏禽孵出时,其收缩可协助喙尖划破蛋壳,故又有孵肌之称。

(四)躯干肌

背部和综荐部因椎骨大多愈合,肌肉也大大退化。尾部肌肉较发达,有尾提肌、尾降肌等,借以运动尾羽。胸廓肌基本与家畜相似,有肋间肌、肋提肌和斜角肌等,此外还有肋胸骨肌,但无哺乳动物的膈。胸廓肌作用于椎肋骨、胸肋骨以及胸骨,使椎肋骨与胸肋骨之间的角度增大或复原,特别是后部的;同时使胸骨下降或上提,从而将气囊充气或排气,使肺在通气过程中进行呼吸作用。腹壁肌也分为与哺乳动物相同的四层,但因有发达的胸骨支持腹腔内脏,肌肉较薄弱。腹肌参与呼气、排粪以及产蛋等作用。

(五)肩带肌和翼肌

肩带除乌喙骨与胸骨形成关节外,并以一些肩带肌与躯干骨相联系。肩带肌中最发达的是两块胸部肌,善飞的禽类可占全身肌肉总重的一半以上。这两块胸部肌是胸肌(又称胸浅肌、胸大肌)和乌喙上肌(又称胸深肌、胸小肌);它们起始于胸骨、锁骨、乌喙骨等部位,以腱终止于肱骨近端,其中乌喙上肌腱通过三骨管。胸肌的作用是将翼向下扑动;乌喙上肌则是将翼向上举。由于胸廓较坚固,飞翔时,胸肌强而有力的作用并不妨碍其呼吸运动。

位于臂部和前臂部的翼部肌肉,主要起着展翼和收翼的作用。前臂外侧面的腕桡侧伸肌和指总伸肌是重要的展翼肌,如在腕部切断两肌的腱,可以限制禽的飞翔能力。

(六)盆带肌和腿肌

由于盆骨与综荐骨形成牢固的连接,因此盆带肌不发达。

腿部肌肉则因需要支持体重以及着陆、行走、跳跃、攀援、划水等运动而很发达,是禽体内第2群最发达的肌肉。大部分肌肉位于股部,作用于髋关节和膝关节。小腿部肌肉作用于跗关节和趾关节,趾屈肌腱在跖部常骨化。由于趾屈肌及其腱的径路,屈曲膝关节时跗关节和趾关节也同时被屈曲。当禽下蹲栖息时,由于体重将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趾关节也同时屈曲而牢固地攀持栖木。参与作用的还有小的耻骨肌,起始于耻骨突,沿股部内侧向下行,细长的腱由膝关节内侧面经前面绕至外侧面,再转到小腿后方,加入了趾浅屈肌腱;因其腱迂回而行,又称迂回肌,通常称为栖肌

23121
阅读
0
评论
--
8
0
0
收藏